与肖风再谈稳定币:回归技术本质,避免观念误区 #RWA #稳定币 7月18日,#GENIUS 法案经由特朗普总统签署正式成为法律,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稳定币的高度关注。在区块链行业的一些先行者呼吁了十年,主流舆论对这一领域的态度反复变化之后,相关讨论终于破圈。 一时间,无论是互联网行业、传统金融界还是宏观政策讨论圈,稳定币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将对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乃至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然而,热度之下,也涌现出大量认知混乱、信息失真甚至误导性的观点,并通过自媒体广泛传播,造成一些认知误区。 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讨论大而化之,没有考虑到稳定币是区块链技术创新的产品之一,没有从技术逻辑出发讨论稳定币的性质和应用。 为此,孟岩老师@myanTokenGeek 再次与肖风博士对谈,围绕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孟岩:肖博士,我们上次对谈以后,形势如所料的快速推进。现在,GENIUS 法案已经通过,我观察到华人圈里对于稳定币的关注迅速升温,几乎到了全民热议的程度。 我有一个朋友刚从香港回来,跟我说香港人人热议稳定币,真的是“从没见过这样的局面”。您就在香港,想必感触更深。 肖风:确实是很多年没有见过的局面。不光是讨论,而且行动也很积极。几百家企业和机构排队参与稳定币,RWA 相关动作的新闻也是每天更新。我们现在每天都接到很多合作意向。 GENIUS 法案的意义不仅仅是明确确立了“美元稳定币”在美国法理体系中的合法性与主权属性,而且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就是区块链和加密资产开始从灰色地带走向主流金融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的一次新的革命正式启动。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在这个新的趋势方面体现出的这种敏感性,是不意外的。 看到这个局面我确实有一点感慨,作为一个历史经验,在新技术面前积极进取,大胆尝试,几乎总是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历史几乎总是站队对新技术乐观进取的一方。 孟岩: 但我也看到一些隐忧——这波稳定币机会来得非常突然,很多人之前根本没有准备,认知也存在断层。很多人甚至是三个月前刚听说稳定币,囫囵吞枣,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开始在自媒体上以专家自居,放大音量传播了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我认为恐怕是有误导性的。 肖风: 我最近看到大量的自媒体内容,也有同感。当然,首先我还是对当前这种讨论氛围感到很高兴。这样一个全社会都在热议稳定币的局面,不正是这么多年我们求之不得的吗? 现在来看,这个行业正在迎来一个大时代。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稳定币、RWA、代币经济、币股联动,以及 crypto 与 AI 的融合,将会非常热闹,非常精彩。 不过,在这种时候反而我们要冷静一点,回过头来巩固认知。根据以往的经验,春天一到,气温一上来,就容易滋生各种似是而非的认知和观念,一些哗众取宠的错误观点很容流行开,在市场里种下风险的种子。认知和观念很重要。 以往历次加密市场的大起大落,行业的误入歧途,人们情绪的反反复复,其实都是观念错误的结果。首先是要对环境有恰如其份的估计。 很多人以为美国立法通过了,香港甚至中国的加密行业马上就要全面放开了,甚至开始以此为前提开始布局。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监管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需要时间。 最终落地的方案也必然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能是放手不管。我随便举一个例子,稳定币离开银行体系后,会不会导致更方便洗钱?所以任何负责人的监管者,对于稳定币的反洗钱一定会提出很严格的要求。 另外就是在对稳定币、RWA 和区块链的理解上,也存在比较大的误区,甚至错误。这次事起突然,的确很多人是“刚入行就站到风口上”,有热情,有流量,但在认知上有赤字,来不及补课,判断比较粗糙。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有责任指出来。 讨论稳定币不能脱离其技术属性 …… 未完待续
香港王富貴
香港王富貴27 mai 2025
前不久香港🇭🇰正式通过了稳定币草案,稳定币经济只是 RWA 的初级阶段,是区块链真正进入产业、进入现金流的桥头堡,谁在这一阶段站稳了,下一阶段的 #RWA 高地就自然属于谁。 @myanTokenGeek 孟岩:还有一些人觉得 RWA 概念火了,又可以发币了。搞一个 RWA 项目,然后发个 ICO。这件事情有可能吗? 肖风: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讲一个链的故事,做一个协议,发个币就暴富,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风口已过。 过去这十年,我们经历了区块链行业的第一增长曲线,也就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币融资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在那个阶段,确实是“叙事驱动资本”,发一个币,就可以拉动一整轮融资。 但今天再来看,发币融资的边际效应在迅速下降。币圈的投资人越来越理性,市场也越来越卷,用户不是没见过天花乱坠的白皮书,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能否获取用户和现金流。所以我说,第一曲线的能量已经在消退,我们需要的是第二增长曲线——以应用为核心的爆发阶段。 另一方面,美国并没有对发币融资这件事情一刀切,而是美国正在通过两条路径,为 token 融资建立新的法治框架。 第一是 FIT21 法案,第二是 “Token Safe Harbor” 的监管豁免机制。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新的 token 合规融资体系的雏形。你如果对美国证券法律史稍微了解一点,就会知道,FIT21 的地位,类似于 1933 年《投资公司法》。 它是对一个经济主体的结构性立法,跟 1933 年的《证券法》、1934 年的《交易法》并列,在一起奠定了美国资本市场百年繁荣的法治基础。 现在我们看到 SEC、CFTC 也在不断发布说明文件,来定义 token 是证券、商品还是虚拟商品,同时也在界定监管职责。这就是整个框架逐步清晰的过程。 我判断,如果这两方面的努力能够持续并结合起来,美国今天的立法有可能会为全球范围内的 token 融资和 token 市场监管“打个样”。如果发展顺利的话,这可能会奠定数字金融新的百年繁荣的基础。过去我们讲股票、债券,现在讲 RWA、Token,形式在变,但金融的底层逻辑没变——就是风险定价、信息透明和法治保障。 我还是那句话:现在别急着发币,先把稳定币经济阶段的业务做好,把应用做起来,把基础打扎实。等到你的模型被市场验证、现金流跑通,再根据美国的新规则发币融资,何愁不能高效融资呢?何愁不能成功上市呢? 先做出好产品、好应用,法治的路正在打通,资本的桥自然就会来接你。将来 Nasdaq 和 NYSE 上可以交易 token,反过来,像 HashKey 这样的交易所也可以交易股票。最近美国加密交易所 Kraken已经率先宣布支持一些美股 token 的交易了。 正如美国 SEC 主席阿特金斯最近说的,未来将出现一些“超级应用”,在一个平台上交易所有类型的资产——股票、债券、token、稳定币、RWA。这一天不会太久了。 华人一定是 RWA 创新主角
3,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