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正式通過了穩定幣草案,穩定幣經濟只是 RWA 的初級階段,是區塊鏈真正進入產業、進入現金流的橋頭堡,誰在這一階段站穩了,下一階段的 #RWA 高地就自然屬於誰。 @myanTokenGeek 孟岩:還有一些人覺得 RWA 概念火了,又可以發幣了。 搞一個 RWA 專案,然後發個 ICO。 這件事情有可能嗎? 肖風: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講一個鏈的故事,做一個協定,發個幣就暴富,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風口已過。 過去這十年,我們經歷了區塊鏈行業的第一增長曲線,也就是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幣融資為主導的發展階段。 在那個階段,確實是“敘事驅動資本”,發一個幣,就可以拉動一整輪融資。 但今天再來看,發幣融資的邊際效應在迅速下降。 幣圈的投資人越來越理性,市場也越來越卷,使用者不是沒見過天花亂墜的白皮書,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真實的應用場景,能否獲取使用者和現金流。 所以我說,第一曲線的能量已經在消退,我們需要的是第二增長曲線——以應用為核心的爆發階段。 另一方面,美國並沒有對發幣融資這件事情一刀切,而是美國正在通過兩條路徑,為 token 融資建立新的法治框架。 第一是 FIT21 法案,第二是 “Token Safe Harbor” 的監管豁免機制。 這兩者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新的 token 合規融資體系的雛形。 你如果對美國證券法律史稍微瞭解一點,就會知道,FIT21的地位,類似於 1933 年《投資公司法》。 它是對一個經濟主體的結構性立法,跟 1933 年的《證券法》、1934 年的《交易法》並列,在一起奠定了美國資本市場百年繁榮的法治基礎。 現在我們看到 SEC、CFTC 也在不斷發佈說明檔,來定義 token 是證券、商品還是虛擬商品,同時也在界定監管職責。 這就是整個框架逐步清晰的過程。 我判斷,如果這兩方面的努力能夠持續並結合起來,美國今天的立法有可能會為全球範圍內的 token 融資和 token 市場監管“打個樣”。 如果發展順利的話,這可能會奠定數位金融新的百年繁榮的基礎。 過去我們講股票、債券,現在講 RWA、Token,形式在變,但金融的底層邏輯沒變——就是風險定價、資訊透明和法治保障。 我還是那句話:現在別急著發幣,先把穩定幣經濟階段的業務做好,把應用做起來,把基礎打紮實。 等到你的模型被市場驗證、現金流跑通,再根據美國的新規則發幣融資,何愁不能高效融資呢? 何愁不能成功上市呢? 先做出好產品、好應用,法治的路正在打通,資本的橋自然就會來接你。 將來 Nasdaq 和 NYSE 上可以交易 token,反過來,像 HashKey 這樣的交易所也可以交易股票。 最近美國加密交易所 Kraken已經率先宣布支援一些美股 token 的交易了。 正如美國 SEC 主席阿特金斯最近說的,未來將出現一些「超級應用」 ,在一個平臺上交易所有類型的資產——股票、債券、token、穩定幣、RWA。 這一天不會太久了。 華人一定是 RWA 創新主角
8.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