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币圈福利哥 $M | 🐜
最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OTC出入金习惯,发现自己这两个月用得最多的是火币C2C的甄选站。
一开始是因为界面更新想去看看,后来用着用着觉得一些细节还挺顺的,慢慢就习惯了。
比如商户信息现在都打了标签:有没有黑金认证、是否实名、历史是否冻结、交易稳定性、用户评价这些,在列表页就一目了然。我现在会更倾向于从这些信息透明的商户里选择,虽然价格不一定是最便宜的,但整体沟通顺畅、出入金效率也高。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关键词报警机制。有次聊天中提到了一些敏感内容,系统立刻弹窗提示,并同步了人工客服介入,处理速度挺快的。这种“自动识别 + 人工响应”的组合,给人的感觉是有人在值班,有系统在盯,不会让你单打独斗。
再就是甄选站对商户的准入机制有明确要求,比如实名认证、无冻结记录、交易稳定、行为合规等等。我看了几个经常挂单的商户,交易笔数非常多,评价也稳定,整体体验比较专业,不太会遇到那种流程混乱的情况。
至于价格,我个人看得没那么重了。现在更在意的是整个流程是不是稳得住,平台有没有机制兜底,信息是不是足够透明。出入金本来就是一个高频操作,省心比省几分钱更重要。
以上只是我最近的一些使用体会,不构成推荐,也不是评价,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目前用得比较顺的一套出入金路径。
@HuobiGlobal
@HTX_Global
@HTX_Molly
@qingyang007
@xiaojiucai_andy
@Ceee333_
@JoinSapien
#HTXNOVA
@justinsuntron

9.37K
$BUNANA 怎么又拉飞了。
我一共买了19种不同的币,现在单币就要回血4800u的成本了?


币圈福利哥 $M | 🐜2025年7月29日
MemeX 我之前说干了15000个币,按照现在 $M 的币价算成本是4800美金。
我一共买了19种不同的Meme币,刚刚随便统计了10个币,惊讶的发现已经可以卖6300美金了。
其实不怕明牌拉盘,就怕这种偷偷拉盘,机会就像小偷一样悄悄的溜走了。
即将到了的交易大赛还没到来,链上已经悄悄在拉盘。生态是 Memecore 的航母,就像BONK上面的USELESS,等你看到的时候,别人已经别墅靠海了。
现在,我告诉你,我这4000美金,未来要冲4万美金,甚至40万美金。。。
@MemeCore_ORG @MeCo_ICE @Wanamaker_X $M #MemeX @KaitoAI


25.85K
有时候看 Theoriq,不像在看一个项目,更像是在看一场慢慢成型的“链上自动化实验”。
不是那种做个界面、挂个策略就上线的玩法,而是真的想把 Agent 作为主力“操盘手”来养。
你连钱包,发一句“现在行情波动大了,要不要调一下LP区间?”
它就会从 Uniswap 上拉数据、分析波动率,算出当前 APR,回顾历史操作,然后问你:“要不要收窄?”
你点确认,它立刻 on-chain 改仓。全链有记录,操作能追溯,连推理路径也保留了。
过去 AI 是“讲建议”的
现在它变成了“跑策略的”。
这之间的差距不在模型,而在执行。
@TheoriqAI 正在把“AI + DeFi”这件事从一场表演,变成一套系统——Agent 能看、能算、能做,还能被约束、被激励。
你不是在用个工具,你是在和 Agent 协作,跑一套责任明确、执行自动的链上系统。
这才是我觉得它有意思的地方。

25.8K
有时候AI说错话,不是因为它蠢,而是因为没人要求它负责。
我用过很多“AI工具”,写得飞快、画得像样,但每次看到它一本正经地编数据、乱讲逻辑,我就明白一个事:生成,从来不是问题;验证,才是门槛。
这就是我为什么对@Mira_Network上心的原因。
它不是想做下一个ChatGPT,也不是想拉一堆GPU搞推理竞赛。它是直接换个角度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信任AI的输出?
Mira 给的答案不是“我们有个更强模型”,而是:“你想让AI说话,那就得让它能被查、能被问责、能被证明。”
你在 Mira 生态里用AI生成一段内容,它会拆成一连串小判断,丢给多个节点去验证,过程写链、结果共识、错误要赔钱。
你用它写段话、搜个定义、生成一张图,旁边会告诉你:这个结论靠谁给的、有没有共识、是不是可信。
以前用AI,是你听它讲故事。现在用Mira,是你看它交作业。
所以我说它不是AI应用,它更像是个“AI说话的法庭”。
你当然可以继续用AI写稿、画画、找素材,但当这东西开始决定医疗建议、合同条款、诉讼证据时,你最好有一个地方,能让它的每一句话都有人背书。
Mira 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不是替你判断,而是确保你看到的,不是AI编的。
@KaitoAI

13.02K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Ai自动交易即未来趋势。
第一次接触 INFINIT @Infinit_Labs ,会觉得它就是另一个做“AI自动交易”的平台。
但真正在链上跑过策略后,我才意识到:它的底层设计,不只是“让AI帮你操作”,而是在重构“DeFi策略本身”。
策略,不再是人脑的灵感 + 手工执行,而是:
👉 可生成(Prompt to Strategy)
👉 可复用(模块化策略市场)
👉 可验证(链上全流程)
👉 可盈利(作者收益 + 用户分润)
用更直白的方式讲:
过去你发一个策略贴,是在“科普”;现在你发一条策略,是在“上架商品”。
别人看懂了可以一键执行,你就能获得收入——策略创作者开始像内容创作者一样,参与整个金融系统的收益分配。
这正是 INFINIT 想做的 Agentic DeFi 模型——通过 AI Agent 跑策略,通过 $IN 绑定收益流,让好策略流通、迭代、升级,最终形成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去中心化金融内容网络。
当策略被标准化、资产化,那些懂 DeFi、懂叙事、懂市场的创作者,可能就是下一代的“链上策略网红”。

INFINIT2025年7月31日
最后呼吁 INFINIT Yappers 📢
距离第一季还有 7 天,INFINIT 排行榜仍然开放。
你的观点很重要。你的见解很有价值。在最关键的时候不要沉默。
是时候发声了。

18.74K
一件有趣的事...
昨晚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发行了一个NFT,名字叫《乌鸦喝水》 。
你Mint之后,乌鸦最初是灰色的。你需要每天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直到水升到瓶口,乌鸦喝到水后图像才会变成彩色。
小石子就是乌鸦喝水的 Token:乌鸦币。在乌鸦喝到水之前,NFT 不能上架交易。
为了给乌鸦确定稀缺属性,我设计了不同颜色的瓶子。比如,玻璃瓶只要1颗石子就能喝到水;酒瓶、果汁瓶、香水瓶、调料瓶分别需要2、3、4、5颗石子;最稀有的茅台瓶、拉菲瓶,则要9、10颗石子才行。
每天只能喂一颗石子,一颗石子=1个乌鸦币。
乌鸦NFT的背景可以DIY,@KaitoAI 的广告商可以把 logo 放进去,收入归每位NFT持有者所有。
这个NFT一经推出,大受欢迎,既解决了抛压,又解决了NFT长期落地困难的问题。
我作为创作者,每天的钱就像水一样哗啦啦流进来。正当我乐得不行时,三岁的儿子把我尿醒了...
37.02K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比特币可以直接参与跨链交易,关键是不用换成任何包装币、也不用桥,失败还能自动退钱。
@PortaltoBitcoin就是在做这个事。
操作简单,连钱包、选资产、确认交易,过程基本就是几步,失败的话原路退回,不用担心币被卡在某个桥上动不了。
这对很多 BTC 持有者来说,其实意义挺大:
以前比特币就是放钱包里不动,现在可以用它换其他资产,甚至参与一些 DeFi 场景,而且全程不用把币交出去。
它不是在做噱头,是在把事情一项项往前推进:
测试网已经跑了两轮,第三轮快上线,主网定在 8 月中旬,合作的项目也在增加。
说到底,这不是花里胡哨的那种项目,团队一直很低调在做事,一直致力于确实解决了“BTC能不能参与链上生态”这个老问题。
之前的解决方式,大多都不让人安心,这次可能不一样了。
目前项目在 @KaitoAI 上搞空投,分配了 0.5% 的代币奖励,榜单更新很快,目前参与的老外多,中文用户其实还有不少空间可以上分。
#PortalToBitcoin

32.22K
热门
排行
收藏
链上热点
X 热门榜
近期融资
最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