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這一集的《Manifold》! 在我與凱爾討論的話題中:盧峯教授談中國工業極大化 盧峯認為,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越大、越多樣化——不僅包括不同的行業,還包括教育和融資等支持因素——其技術進步就越快。“互補關係”在工業體系內使得一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能夠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中國在鋰電池和激光雷達傳感器方面的進展,通過我所稱的“重疊技術-工業生態系統”,賦能了其電動車、無人機和機器人產業。以類似的方式,盧峯認為中國龐大的工業基礎將通過現實世界工業應用與基礎AI模型之間的正反饋循環,使其在AI領域佔據優勢。 ……盧峯認為,在日益加劇的美中競爭面前,中國的工業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盧峯表示,中國不應屈服於來自“外人之風”的“產能過剩”觀念,也不應通過限制工業產能來“自縛手腳”,而應在傳統和高科技產業中繼續前進。他認為,現在尤其關鍵,因為“美國正準備與中國對決”(美國拉開架勢要與中國對決)。 盧峯將美中競爭視為兩種制度之間的較量:中國的“工業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與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美國曾經是一個像今天的中國一樣的工業強國,佔據全球生產的一半,並擁有改變二戰進程的“民主武器庫”。但是,盧峯在對美國的強烈政治共鳴的批評中指出,美國經濟變得越來越“金融化”(金融化),被華爾街投資者的短期利益主導,導致美國的工業基礎萎縮。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了金融資源將被引導用於支持“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使中國遠離去工業化的標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