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顯示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建議各國使用內部調查數據而非(可驗證的)海關商品數據來構建國際收支時犯了錯誤。 第二季度的海關盈餘上升,報告的國際收支盈餘卻下降...
目前的四季度盈餘總和已經超過6000億美元(遠超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25年預測的3650億美元)。但第二季度的盈餘低於最近幾個季度的水平,即使商品和服務的平衡有所上升(使用海關商品) 2/
收入赤字(本身就是一個謎)在第二季度通常比第一季度負面多出200億美元,但這並不能解釋第二季度經常賬戶盈餘與海關數據之間的巨大差距(已調整旅行赤字,這是大部分服務赤字) 3/
在第二季度,根據中國內部調查數據的國際收支商品盈餘與海關盈餘之間的差距(即差異)創下了950億美元的紀錄(年化接近4000億美元,或佔GDP的2個百分點)。 僅此一項就足以改變IMF對人民幣估值的評估! 4/
我注意到,複製中國舊的國際收支商品方法是非常容易的——在方法論轉變之前,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減少了幾個百分點的GDP... 5/
對於真實的經常帳盈餘的合理估計——不需要對商品數據進行繁瑣的處理以減少錯誤,並且考慮到現實的收入平衡——將其估計接近1萬億美元 6/6
26.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