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多對話中看到的一個問題是,過於執著於使用哪種策略,而忽視了我們首先如何發現和驗證策略。直接深入機制並沒有錯,但這跳過了基礎工作:定義一個可重複的研究過程,設定證據標準,以及決定我們如何駁斥自己的想法。 沒有這些支撐,人們最終會“收集策略”,追逐那些在最近七次中似乎有效的模式,並宣稱這是一種優勢;然後跟隨它,直到他們遭遇四次連續的虧損,且倉位控制不當,然後拋棄它,轉向下一個要“燒”的“策略”。 這個差距不是另一個指標或設置;而是一個有紀律的流程。想想假設 → 數據衛生 → 回測設計 → 樣本外驗證 → 壓力測試,等等。當交易者重新集中注意力於流程時,混亂就會減退。你不再問“我應該交易什麼策略?”而是開始問“什麼會讓我相信這個想法有效,我又如何知道它無效?” 我不斷重學的一個教訓是,問對的問題遠比對錯問題有答案更有價值;在這裡絕對是如此。擁有正確的問題而沒有答案,總比擁有錯誤的問題卻有現成的答案要好。
22.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