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鬧得沸沸揚揚的 @HyperliquidX 的 $USDH 穩定幣競標事件。 表面上看是Frax、Sky、Native Market等幾家發行商的利益爭奪大戰,實際上是穩定幣貨幣鑄造權的“公開拍賣”,會改變後續穩定幣市場的遊戲規則。 我結合 @0xMert_ 的思考,分享幾個觀點: 1)USDH鑄幣權爭奪暴露了去中心化應用對原生穩定幣的需求和穩定幣統一流動性需求之間存在根本矛盾。 簡單而言,每一個主流協議都試圖擁有自己的“印鈔權”,但這也勢必會造成流動性被碎片化割裂。 針對此問題,Mert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 1、“對齊”生態系統的穩定幣,大家統一協定公用一個穩定幣,按比例分享收益。問題來了,假定現在的USDC或USDT就是那個共識最強的對齊穩定幣,他們願意把一大部分利潤分出來給到DApps嗎? 2、構建穩定幣流動性蹭(M0模型),用Crypto Native的思維構建統一流動性層,比如以太坊作為可交互操作層,讓各種原生穩定幣能無縫互換。然而,誰來承擔流動性層的運營成本,誰來保證不同穩定幣的架構錨定,個別穩定幣脫錨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呢如何化解? 這兩個方案看似很合理,但卻只能解決流動性碎片化問題,因為一旦考慮到每個發行放的利益,邏輯就不自洽了。 Circle依靠5.5%國債收益每年躺賺數十億美元,憑什麼要與Hyperliquid這樣的協議分享?換言之,當Hyperliquid有資格剝離傳統發行商的穩定幣自立門戶時,Circle等發行商的“躺贏”模式也會受到挑戰。 USDH競拍事件可以視作是一次向傳統穩定幣發行“霸權”的示威?在我看來,造反成功或失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揭竿而起的那一刻。 2)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穩定幣的收益權最終會回到價值創造者的手裏。 傳統的穩定幣發行模式,Circle和Tether等本質上做的都是中間商生意,用戶存入資金,他們用來購買國債或者存入Coinbase吃固定借貸利息,但大部分利益都據爲己有了。 顯然,USDH事件就是要告訴他們這一邏輯有Bug:真正創造價值的是處理交易的協議,而非單純持有儲備資產的發行商。站在Hyperliquid的角度,每日處理超50億美元交易,憑什麼要將年化2億以上的國債收益讓給Circle? 過去穩定幣的流通“安全不脫錨”才是第一需求,因此Circle等付出大量“合規成本”的發行商理應享有這部分收益。 但隨著穩定幣市場的成熟,監管環境的日趨明朗會趨向把這部分收益權轉移到價值創造者的手裏。 ...